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 > 正文

柯达公司破产主要原因有哪些

旧事新思——柯达为什么破产?

柯达曾经是影像的代言词。它创建于1880年,业务遍布全世界,全球员工超过8万。柯达的市值最高达到310亿美元。最辉煌的时候,中国市场只有一种胶卷,就是柯达。

然而,2012年柯达申请破产,从一家世界最大的胶卷生产商,变成了一家目前市值不到十亿美元的商业图文影像处理公司。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我们看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柯达没有积极参与数码市场的竞争。

令许多人惊讶的是,柯达在数码摄影方面拥有极强的技术实力。

柯达在破产前,拥有的超过10000项专利中,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1975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数码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就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

并且柯达还在2001年收购了一家Ofoto的照片分享网站。2004年,柯达的EASYSHARE-ONE数码相机曾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以及数项行业奖励。2005年推出了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专业影像传感器 — 3900 万像素的 KODAK KAF-39000 影像传感器。2006年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 10 倍光学变焦的 KODAK EASYSHARE V610 双镜头数码相机。

那么柯达缺少市场么?

柯达胶卷最高曾拥有70%的市场,其门店遍布各大城市,有着深厚的市场基础。柯达数码相机销量曾经是北美市场的第二。2004年柯达数码相机销售量为871万台,在全球市场第三(第一名是佳能1263万台,第二名是索尼)。

所以说,柯达没有积极参与数码市场的竞争的观点也许是错误的,柯达在技术和市场上,都还不错。

也许柯达的错误是,他有机会但没有做市场的领头羊。通用的曾经总裁杰克.维尔奇认为,只有做市场第一才能获得最好的利润和发展。

或者从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来看,问题在于,柯达沿用了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在参与竞争,而数码产品的竞争方式不同。柯达没有日本企业那样组织生产和组织营销能力。佳能和索尼有比柯达更强更灵活的销售能力,同时却有更低的成本,还有着不断精益求精的研发部门。从这个角度看,柯达即使的确积极竞争,也并不意味方法正确,也不意味着可持续。

柯达创造了第一台数码相机,曾投资数十亿美元研发一系列数码相机,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还首先投资购买了影像网站。

但在1975年到2005年柯达确立转型之间整整30年中,柯达并没有意识到数码技术会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及客户需求(客户价值)将如何改变。(也许是柯达的高层意识到了,但没有采取适当措施。)即使收购了照片分享网站之后,Ofoto网站依然被柯达定位为“吸引客户然后洗出相片”的网站。在推出的数码相机,都没有忘记了为其胶卷和打印业务留下接口和宣传。

在其决定转型之前,柯达对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关键业务定义为生产胶片,将自己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定义为:为客户洗出好的照片,留存好的回忆。柯达始终把数码技术当成是扩大自己胶卷业务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数码影像是一种全新的市场业务。

20世纪初,柯达曾推出了两个品牌人物来代表产品,即男孩布朗尼(Brownie)和女孩柯达(Kodak)。两个人物形象不仅代表着产品容易操作(因为连小孩都可以操作),而且与孩子和家庭联系起来。柯达也曾有过其历史性的口号“share memories, share life”。然而,柯达自己并没有忠诚地做到分享和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柯达运营的任何一个时刻,创新都可能使得柯达渡过难关。如果柯达把自己的价值方向修改为“分享回忆”或者“分享图像”,这显然会与其一直坚持的“胶片业务”或者“图像业务”有不同的结果。(2012年Facebook为收购创立了仅仅18个月的影像分享网站Instagram,投入了10亿美元)。或者如果柯达尽早选择了数码产品的民用化和商业化,也许柯达的发展就不同了。

这个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再看看第三种观点,也许会有新看法:

对许多人来说,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随时拍摄、观看和分享影像时,可以通过巨大的存储设备存放海量图像时,我们越来越远离胶卷和相纸了。

数码技术作为一种对胶卷的破坏性创新,而且又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如果你是柯达的总裁,面对以下事实时,你该如何选择?

(1)柯达胶卷的毛利率曾经有70%,柯达胶卷曾占有全球市场70%。而数码成像市场的竞争激烈,利润率低。(2)投资一分钱数码相机业务,就等于终结自己的一分钱胶卷业务。(3)你并不知道数码相机的市场会发展得多快。而固定资产的投入是以年单位来做计划的。柯达在世界各地有着巨大的投资:厂房,门店,研发机构。

面对这些事实时,柯达在做艰难的选择。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王兵先生在柯达申请破产后,说出了这样的观点:“满世界都是柯达造的数码相机,又能怎么样?就算当初柯达转型把全部资金投向数码相机,恐怕结局还是破产,搞不好更惨。全世界数码相机加起来有多少营业收入?有多少利润?柯达的数码相机曾经做到北美市场第二位,但利润率只有2%。利润率如此之低,根本支撑不住柯达的生存需求。如果当初柯达转型选择数码相机,难道现在还要去做手机?柯达能超过苹果吗?这条战线拖到哪里才算完?”

到 2014 年,全球销售的卡片机只有 6900 万台,只有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 5.3%。结合最近传出的佳能决定将逐步淡出数码相机行业的消息,王兵的看法也许是对的。

市场不断的创新,不断被破坏,对于一头巨大的恐龙,也许注定在环境变化时遭受磨难甚至灭绝。柯达无法阻止胶卷行业的没落,也无法阻止其胶卷生产能力的价值化为乌有。

故事并没有结束,柯达现在怎么样了?

2012年1月,柯达申请破产。在 2013 年 9 月 3 日,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 (KPP) 完成了对伊士曼柯达公司旗下文档影像和个性化影像业务的收购工作,并创立了「柯达乐芮」(Kodak Alaris)公司,剩下的商业影像业务则归原来的伊士曼柯达公司所有。在 2015 年第四季度,柯达公司的净利润为 2,400 万美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在 2016 年 6 月,柯达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同投资影像业务。

柯达放弃了胶卷市场,从一家庞大的市场垄断公司,在申请破产后以自己拥有的胶卷和数码成像技术,变成了多元化注重差异化的小公司(其实10亿美元也不算小)。这也是当年胶卷竞争对手富士公司所做的事(2012年富士公司市值120亿美元)。只是这个转变来得太晚了。

极有意思的是,王兵先生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柯达结合其技术优势,一直在生产有强大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2016年底柯达发布了Ektra相机手机,大家看看照片,是不是很有复古的感觉?

希望柯达的故事不会因柯达申请破产而结束,事实上也没有结束。

柯达破产的原因在哪里?

柯达公司申请破产的原因有:

1、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

胶卷市场的激烈竞争增加了柯达公司运营的压力,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2、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

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3、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

扩展资料

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之前的成就和辉煌之处:

1、1975年柯达公司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

2、1975年,美国柯达实验室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码业务。2003年,柯达最终选择了从传统影像业务向数码业务转型。

3、1964年,立即自动相机上市,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

4、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达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5、在巅峰时期,柯达的全球员工达到14.5万。它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工程师、博士和科学家前往其纽约州罗彻斯特市的总部工作,很多专业人士都以在该公司工作为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柯达破产

柯达公司破产主要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危机原因

1、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

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2、蹒跚战略转型

虽然柯达1998年就开始深感传统胶卷业务萎缩之痛,但柯达的决策者们,由于担心胶卷销量受到影响,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

2000年之后,全球数码市场连续高速增长,翻了差不多两倍,而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2002年,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的收入则萎缩了17%。

2006年,柯达把其全部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出售给新加坡伟创力公司。2007年,其又将原四大业务之一的医疗成像部门,以25.5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资产收购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乐凯股份也以370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自2007年以来,柯达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弱,市场萎缩,其第四季报显示,柯达亏损1.33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靠出售资产勉强盈利的柯达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

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而且,柯达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出售,而像喷墨打印机那样的新产品业务尚未真正打开市场。

扩展资料

柯达启示

1、靠不住的“品牌”

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品牌的传说是,假如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烧掉了,只要配方还在,很快就会重建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或许确实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浆,加上0.39%的配方,这就是可口可乐。《商业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联合评选的2008年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可口可乐品牌价值就超过687亿美金。

不要忘记,在同样的评选当中,柯达2003年的品牌价值超过78亿美元,而2004年就仅剩下52亿美元,更不用说以后的彻底出局了。

曾经巨大的品牌价值,倏忽即逝。纸面上曾经巨大的品牌资产对于柯达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柯达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成为柯达的传统项目。从1986年奥运会开始“TOP计划”,柯达成为2004年前每一届奥运会的“TOP赞助商”。

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柯达开始步入困难期的时候,它依然是“TOP赞助商”,但是,这已经无助于挽救柯达的命运。

富士胶片经过市场摸索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将其最早的影像事业(传统胶卷、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设备)、信息事业(印刷、医疗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学材料)、文件处理事业三大业务板块调整为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光学元器件、电子影像、文件处理和印刷六大重点发展事业,传统胶卷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

而作为中国的“胶卷王”,乐凯的转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关注。在意识到只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维持企业继续发展的问题后,乐凯在原有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选择光学薄膜(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材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的液晶显示屏依靠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光学薄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力。

虽然都是因为数码时代的到来令传统胶片行业衰败,企业被迫转型,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惟有柯达转型不力后面临着破产的窘境,这是因为柯达是在被动转型,富士、乐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对业务和战略进行调整,虽然转型谈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后续发展的势头,而柯达在“押宝”失败后,被市场牵着不得不转型,多年之后成果甚微。

2、百年老店更需“创新”

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

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

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创新”是不变的真理。这种创新,不但基于技术和管理层面,更基于商业模式、乃至消费体验层面。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

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基业常青,企业的生死存亡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样,创新和变化虽不能完全确保企业永立潮头,但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任何固步自封不思创新均难以赢得未来,而傲慢和忽视消费体验更将令其难以持久。

柯达失败直接原因

问题一:柯达一步步走向衰落,都有哪些关键结点和原因? 柯达忽视了自身产品的本质是:呈现,当有更好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任务时,核心管理层没有抓住机会。

直接原因还是管理层失职。

问题二:百年柯达的陨落主要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造成柯达危机最主要原因是反应迟钝。柯达过去当老大靠的就是胶片,与别人合作也是靠这个金刚钻儿,人家还会沾你的光。而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过去的一切都会在瞬间贬值。

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问题三:相比与柯达转型失败的成功案例 【案例1】中旺集团投资的“五谷道场”方便面上市后,凭借陈宝国代言的电视广告和一句“非油炸,更健康”产品诉求颠覆了整个方便面行业。面对康师傅、统一、华龙等巨头,“五谷道场”选择了以“非油炸”来进行市场切割。尽管此举在业内引发了强烈的集体反击,但“五谷道场”却成功地借此吸引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眼球,从而迅速地实现了市场扩张。

2006年,“五谷道场”完成全国市场布局,产品呈现一片旺销势头,当年实现销售额5亿多元。但是,由于前期广告投入过高,加之在产业基地建设上冒进,五谷道场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折戟沉沙,不得不“委身”于中粮集团。

从“五谷道场”的迅速沉寂,我们明白:尽管“五谷道场”在定位、媒体传播、招商等环节的表现常成功,但新品上市后,中旺集团在销售体系建设与管控、渠道整合与管理、终端拓展与维护、线下促销等方面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

对于方便面这样的快速消费品来说,渠道控制显得更为关键,而“五谷道场”上市后,渠道的短板效应迅速显露,各区域的办事机构和队伍都在仓促中组建,未形成合力,由此造成其营销费用大量浪费,严重透支了企业的资源,成为直接导致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五谷道场”能够运用价值链营销思想来经营企业,结局也许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五谷道场”的核心活动提炼出一条营销价值链:产品研发―新品招商―品牌传播―渠道拓展―渠道维护―终端管理。“五谷道场”在产品研发、新品招商和品牌传播这三个环节表现优异,但其在渠道拓展、渠道维护和终端管理上表现不佳;在营销价值链的辅助活动方面问题则更为严重,

如在规模扩张上操之过急,由此造成整条营销价值链前后无法有机整合,一旦面临竞争对手的猛烈反攻和资金短缺,将很快陷入危机。如果“五谷道场”从价值链的角度,尽早在渠道拓展、渠道维护、终端管理、人力资源规模、营销费用管控等薄弱环节加以强化和提升,缩小和行业巨头的差距,不断巩固核心能力,才能真正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时,应当将模式作为解决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掌握了营销模式的特性和本质,企业才可能透彻了解营销活动的规律,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引领,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问题四:柯达公司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而一定要进入中国市场? 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其在专业,医疗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力争在民用产品上打败富士,以达到对中国市场的占领。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较短的销售渠道: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售商。柯达一直想在中国直设厂,到1997年5月份,柯达已先后兼并了汕头公元胶卷厂和福建福达胶卷厂,从而直接在中国生产胶卷。这样,胶卷从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经过的渠道很短。而在渠道宽度上,柯达选择的经销商数量并不多,其特点是经销商专业化,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不同专业公司代理。在广州,柯达的民用、专业、磁记录和医疗产品分别由相关行业专业性很强的公司代理。而在民用产品零售点上,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柯达专卖店,一是百货大楼的摄影器材部。柯达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直接设立办事处,办事处市场部按不同产品设立不同产品部,负责所在区城的产品相关工作。办事处与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柯达很多专卖店的位置选择在一个城市中的黄金地段。例如,广州的世贸中心附近、中信大厦、天河城,深圳的地王大厦,都有柯达的专卖店,外观华丽,给人以大公司的形象感。总体上,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或者说在整个市场后勤管理上,柯达公司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问题五:你认为柯达公司能够成为百年企业的原因 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其在专业,医疗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力争在民用产品上打败富士,以达到对中国市场的占领。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较短的销售渠道: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售商。柯达一直想在中国直设厂,到1997年5月份,柯达已先后兼并了汕头公元胶卷厂和福建福达胶卷厂,从而直接在中国生产胶卷。这样,胶卷从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经过的渠道很短。而在渠道宽度上,柯达选择的经销商数量并不多,其特点是经销商专业化,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不同专业公司代理。在广州,柯达的民用、专业、磁记录和医疗产品分别由相关行业专业性很强的公司代理。而在民用产品零售点上,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柯达专卖店,一是百货大楼的摄影器材部。柯达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直接设立办事处,办事处市场部按不同产品设立不同产品部,负责所在区城的产品相关工作。办事处与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柯达很多专卖店的位置选择在一个城市中的黄金地段。例如,广州的世贸中心附近、中信大厦、天河城,深圳的地王大厦,都有柯达的专卖店,外观华丽,给人以大公司的形象感。总体上,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或者说在整个市场后勤管理上,柯达公司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问题六:伊士曼柯达公司的柯达危机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2000-200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71%!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 造成柯达危机产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例如:现任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 Barrentine 是学化学的,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木工程的等等。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特别是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从传统胶片与数字影像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柯达对传统胶片技术和产品的眷恋,以及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像产品的冲击反应迟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柯达陷入成长危机的必然。短视的战略联盟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柯达经营战略中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技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周期缩短,进入细分市场领域的增加,国际级竞争对手增加,在数字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领域中遭遇如: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大公司的激烈竞争。虽然柯达也与对手建立了大量战略联盟,但是就核心技术而言形成的战略联盟却寥寥无几,大部分是服务项目的联盟。国之利器,岂能让与他人。管理层其实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柯达过去当老大靠的就是胶片,与别人合作也是靠这个金刚钻儿,人家还会沾你的光。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过去的一切都会在瞬间贬值。合作永远不是一厢情愿的事。 尽管历经挣扎,柯达还是走到了这一步――2012年1月19日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这家创立于1880年的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生产和供应商,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由于跟不上步伐,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结局。此前,柯达的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不符合纽交所的上市要求。总部位于纽约州罗切斯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1月初宣布,该公司已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警告,如果未来6个月内股价无法上涨,则有可能退市。2011年,柯达数度传出破产......

问题七:早期的柯达相机为什么受到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的喜爱 因为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问题八:柯达相机的电池冲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啊? 首先你先确定的你柯达电池是5号碱性电池还是锂电池,有一些标配的柯达5号碱性电池是一次性的,不可充电的!如果是锂电池的话・充不了电,先确认一下充电器指示灯,或者直接更换电池和充电器试一下!

问题九:柯达公司的柯达在中国 柯达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27年,柯达就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目前,柯达在中国已经设立了28家办事处并在上海、厦门、汕头、无锡和台湾建立了生产厂。柯达被誉为中国影像行业的领导者和模范的中国企业公民。

问题十:柯达公司的发展机遇和威胁是什么? 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浪潮愈演愈烈。发达国家强强联手进行兼并重组的案例层出不穷,德国戴姆勒-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法国雷诺与日本日产、德意志银行与美孚银行、bp与阿莫科这些大型集团之间的相互并购,极大地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使之成为各自产业中的“巨无霸”。而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也在迅速增加,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亚洲各国资产普遍严重低估,欧美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斥巨资大举兼并收购亚洲的企业。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成为必然。跨国并购能使国外企业利用东道国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一般可以享受东道国给予的优惠政策,同时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内部,相比直接商品出口又可减少民族抵触情绪,因而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随着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逐步深化和中国入世进程的日益临近,中国也必将越来越深地卷入这次跨国并购的浪潮之中。中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各种层次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对中国国内企业进行并购,既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又可以使跨国公司更加快速有效地进入中国市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也必将大规模地展开。而中国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实力弱小,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无法与之抗衡,国有企业改革由于产权、资金等问题步履维艰。为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免遭淘汰,中国企业也希望借助外资发展壮大,这就形成了并购的基础。利弊一、有利方面1.可以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新的资金来源。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有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缺乏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缺乏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积累必然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一遇竞争即面临困境。国有企业要转换机制、走出困境,一要靠深化改革,二要靠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三要靠减轻负债和社会负担。这三项措施都需要资金投入。当前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银行贷款,二是企业自筹,三是利用外资。由于企业负债日益加重,偿还能力不足,贷款越来越困难;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恶化,已没有积累的能力。因此,直接利用外资就成为国有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直接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对弥补工业技改的资金缺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持续地进行技术升级换代,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改投入,即使企业目前经济效益比较好,在长期竞争中也将难以维持。天津的一批家电企业,电子通信产业企业和一些机械工业企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与外商合资的。这些企业合资后,不仅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而且增强了发展后劲。2.可以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可否认,跨国公司近年来引入中国的技术绝大多数并非是其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已经处于衰退期的成熟技术,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技术仍高于国内水平。跨国并购可以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并通过技术外溢和扩散等途径带动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升级。由中方控股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公司,现在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程控交换机生产企业。在电梯业, 国企业先后与瑞士迅达、美国奥的斯、日本三菱和日立分别在北京、天津和广州建立四个合资企业。十年间,中国电梯行业在技术上进步了30年,产业规模和产量提高了几百倍。在四家合资电梯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有100多家小电梯企业也还在发展,仅有很少一部分的高级电梯需进口。3.可以促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国企产权关系不明晰,投资主体不明确。近十年来,国企不断进行改革,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企业效率与就业之间、骨干企业与其负担的社会福利团体之间的关系......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